返回
首页

无错小说网

m.wcxsw.org

第四章
上一章 返回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太阳已经是下山了,但是六七月的天空没有了太阳光的照射还是豁然开朗。山上的、建筑物的、地上的、人脸上的余光正在慢慢地挥发,这依然是光辉的广阔的天地。

终于下车了,向文提起自己的行李走下了汽车。依然有一群本地的摩托车司机涌上来,向文自豪地说了句不用了,是的,今天已经不是几年前了,现在也是“圩上人了”。所谓的“圩上人”就是指住在镇圩上的人,要知道镇圩可是一个镇的商业、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就是一个镇最繁华的“市区”。作为住在农村人来说,赶集上圩可就是上城里一般,每到民间默认的“圩日”时就会到圩上凑凑热闹还是买买东西,在以前能到圩上来逛逛或者是吃一顿那可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在一些农村街边巷道里头一些有此世面“师奶”就会以此为傲向同龄人说道说道。向文回想到到还没搬出来之前,那时候总想着能出来圩上逛逛,就算是出来逛逛也心满意足,老喜欢听别的人讲镇上的是镇上事,总盼望着大人有时候能顺道带上。后来也就搬到了镇圩来了,来了之后更没有了念想,有时间就呆在家里就连有时候爸妈吩咐买菜都不肯出去。对于这个镇圩,向文已经住了五年了但是却十分的陌生,只是知道整体的构造和大功能区,其他的便一无所知。有主要的三条道路贯穿圩里的主要功能区,一条是老道直通老家方向,很是久以前就有的,也不知道多少年了,一些主要的店铺围绕气两边,当然包括邮政、农信社、移动、联通等单位,而其叉出了很多居民区街道。另一条则算是缓圩道了,从下车时过桥开始以低于老道两至五米的位置直通老家,新到只是比老道年轻而已,两边也起了很多的生意门面和居民房,医院就在其右手边,也有一些街道是横穿新老道德,而向文的家就在连接两道的其中一条街道上。还有条大道就是车来的方向直通上面一个镇的,路德两边也起了很多的民房和生意店,那么这部分是属于新开发的人们也就称为开发区,而开发区同老区就隔着一道大河道。向文向来走得是新道,因为新道的人流相对较少而老道则是十分的热闹,他不会像别人一样大摇大摆的往人多的地方凑的,要知道在这样的街市上提着行李可是十分耀眼的就向文的个性他是选择避开的。

天内渐渐地黑了下来,上了一道连接新道和老道街的石头坡就到到家了。这里的“家”建于五六年前,是父母一辈子经营的心血,是父母所有精神灵魂的象征。母亲也常常跟向文说起这栋房子的来历和艰辛,他们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女;也常说自己再苦再累都不怕就是希望儿女们能够幸福和快乐,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使儿女们改变,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为的就是儿女们以后不会像他们一样苦。是啊!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无私的父母,他们把所有都给了自己的儿女却不曾想过自己,也许我们一生都无法回报。门前停着一部大卡车,这是全家的衣食“父母”,这已经是第三代了,父亲和母亲白手起家做运输生意已经是七八年了,这部卡车已经是更新换代的第三部了,一直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卡车所创造的价值,包括眼前的房子,儿女们和家里的开销。看来车放在这里估计父母今天没有出车。向文从门缝里看了看,然后又又敲了敲大铁门,就有脚步声走来了,开门的是奶奶,“怎么那么晚,等你好久了,有没有伴?是不是自己回?车费贵不贵?”老人家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坐车坐了很久,而且又要转车,跟同学一起回的,车费还是跟以前一样”向文答道。“好、好、上去吧、喝点水、就好吃饭了”。这就是向文的奶奶,七十好几的年龄,虽说有时有点小病但身体还算健朗,已经是很显老和脆弱了。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平平凡凡的母亲,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把所有都关注在几个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的身上,而自己却不要求什么。年轻的时候也是受了很多苦的直到嫁给了向文的爷爷,爷爷是个公社干部,但是六十多岁就去世了,一眨眼也十几年了,向文那是还不到五岁,奶奶也守了十几年的寡了。

向文提着行李上楼去了,奶奶跟在后面一直自语道:他们早都已经放,就你最慢了。向文提着行李,没顾那么多久上楼了。属于他家的是三楼和四楼,一楼属于是门面,有两个是向文家和伯伯的,也就是八十多平方,这按现在的物价当时买的是相当的便宜,要是现在在这个位置起码值三十万而也只是地皮。二楼是叔叔的,五楼和六楼(一半是阳台)是伯伯的。当时买这块地皮的时候是伯伯和父亲和起来买的,最初的想法是三兄弟住在一起,老来也有个照应,而年轻的一代则属于属于社会,当然目前的情况是这样。叔叔是镇政府的干部,据说当年是由于爷爷退休而顶岗进去的,婶婶则是个老师,有个四岁的女儿,过着还算舒适宽松的小康生活。大伯伯是个县里的干部,伯母也是个老师,有个二十五岁得儿子,他们一般是住在县里,年节才回来镇里住。三兄弟里就向文的父母是农村人,就连个体工商户都算不上,向文有五姐妹,自己则是排行老二。姐姐中专毕业已经在城市里做了一个公司的会计了,大妹妹也在读中专,小的妹妹和弟弟也都读初中了,有些人看来五个孩子有很大的负担和累赘但是众多的人则羡慕家庭的热闹和大团圆的氛围,父母平时虽然很苦但是正因为看到子女们都健康快乐的成长心里自然宽慰了很多。由于爷爷是个公社的领导干部,所以三兄弟也可以说在圩里是家喻户晓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兄弟都是老实人。

向文到了三楼了,松了一口气,终于是到家了,终于可以好好叹叹气了、、、、、、、、此时已经是十八点二十分了。

向文放了房行李,弟弟妹妹们正在看电视,爸妈估计正在厨房里准备晚饭。两个妹妹和弟弟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就你最晚放假。我们都放了好几天了”,“可能在学校泡妞”,“还以为你要被别人当儿子呢”,一人一句说起来,向文也没说什么话,只是说“你们都说对了”。向文与弟妹们的关系不是那么的贴心,平时也很少话,通常用的是命令式的口吻发话。他们几个也经常会引起冲突,偶尔还会动起手来。似乎他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父亲正在整理碗筷,走出饭厅说“吃饭了,翠叫奶奶吃饭”,父亲弯着背说。父亲还是那么消瘦,,身上没有多余的肉,骨头紧贴着皮,头发已经全白了还有几根是黄的、红的、明显是染黑后变异的结果,皮肤黄中带黑,毛孔粗大,让人一见便意识到是同劳作分不开的。是的,父亲只是个平平凡凡的人,早年出去外面打工,后来由于孩子多了大了两口子决定买车帮人载货,还做木材倒卖生意,生活的重压已经把父亲积压得变了样。看着父亲又老了那么多心中涌起了一阵酸楚。

奶奶刚好就走上来了,翠顺道叫奶奶吃饭了,翠在家排行老三,是个很勤快的女孩子跟父亲的关系是最亲密的。在这五姐妹中,要数最小的两个吃的苦少,吃的苦受的累最多的就是向文和大姐了。他们走进了饭厅,饭厅有点小,妈妈端着菜走出来了。妈妈黑了,但是体态显胖了,当然到了她这年龄的显胖时常态。母亲常年同父亲随车外出,风吹日晒,而且众多的业务还是母亲联系的。母亲的脸色沧桑了许多,憔悴了许多,向文的心情很是沉重,眼眶似乎是湿了,但还是强忍着。

都说女儿是母亲的贴心小棉袄,可是这几个孩子里,跟母亲最贴心的,最能跟母亲想到一块的却是向文。自小向文还是两步不离母亲的,今天的他有很强的恋母习惯,母亲在他心里的位置胜过任何人的,当然也胜过璇的。母亲自然知道向文的个性,而且由于向文的想法和看法比一般人成熟和合乎现实,母亲也愿意和他讨论一些事情,甚至很多事宁愿跟向文说而不愿跟丈夫商量。母亲是个强势的人,拥有丰富的做人处事的经验,想法和观念很有做领导的架势。业务上大多是母亲联系和运营的,父亲只是单纯的司机。当然客观地说母亲的确是个女强人,这个家能像今天这样有七分是她的功劳。父亲是个实在的老实人,不善言谈和交往平时也很少话,跟孩子们除了命令式的话之外就没什么话了(向文正式继承了这一点),高中毕业生,不赌不酗酒,有很高的做人修养,很会尊重他人,为人处世较为传统和保守,凡事只求心安理得。老实说这样的好男人在整个镇乃至整个中国是没有几个的,构建和谐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但是用母亲失望话说就是“书呆子、被时代抛弃的人”。曾经有过几次,卖木材的人,拿几张一百块的假钱来换,说是从父亲那里得来的。母亲义正言词地说不可能地,我们的钱都是验了又验的,就算是假的为什么当时接钱的时候没有假的,你们就是外面拿来的。的确这些不是从父亲手接的,但是结果父亲还是给他们换了。也导致父母之间的矛盾。父亲就是这样的人,从不占别人半点便宜,凡事只求心安理得,宁愿自己吃亏。在今天的时代虽然像父亲样的人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但是他始终不曾改变,仍然保存着那些别人不屑的美德。他对自己的儿女十分的严格,他对儿女的爱是无形的,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始终不曾想让孩子们受一丁点的苦。他同时也给孩子们的性格塑造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向文打心底里是很佩服父亲的。

在饭桌上大家并没有说什么,他们都把向文爱吃的菜推到他的面前。父亲仍然是吃得最快的那个,他还是那样稍微好一点的菜都舍不得往嘴里夹,总是让给孩子们吃,总是吃得很少怕孩子们不够吃。大家也都知道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吃饭的时候总说吃不下,菜也不好吃,就是希望父亲能吃多点。父母给予的爱永远是最伟大的饿,是无可比拟的,是阳光、是雨露、是大地上的一切、、、、、、、、

风扇带来的机械风始终不能吹去饭厅的热气,大家也都吃得很快只有向文还在坚持,他也的确饿了。“吃饱点,在学校可能也经常吃不饱”妈妈说着也把碗筷收着走进厨房了。也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吃饱了,我们出去走一走,家里面太热了”母亲说着到楼下去了。向文吃完后,翠走进来善后工作。

镇上的人每当吃完晚饭的时候都喜欢在新道上散步,就在离圩上不远新道德岔道口往上的山顶有座小庙宇,人们总是喜欢顺着新铺的山路往上一直走到庙宇外的凉亭上才往下,也有走到半道上就往下。那里的庙没有名字,后来因为庙宇是很多的石头组成的所以人们就叫它“石庙”。如今的石庙已经不是多年前的小庙宇了,在众多民间人士的捐助下它得到迅速的扩大和装饰,是方圆几十公里中最具庄严和权威的大寺了。上石庙的路就在新道的叉刀口上,以前的山路也变成现在的宽阔的水泥大道,但是路态还是那么的崎岖、弯曲、高斗。这仿佛也在告诉人们,上香、祀奉也是要诚心诚意,脚踏实地的。

在近来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寺庙快速发展和崛起,“寺庙活动”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事宜。“石庙”也不例外,成了镇里人们最重要的精神象征和精神崇拜。上石庙的路虽然不像一般道路那样平滑,当这可是四米宽的大道,民间的富商们再三强调“路一定能要宽大,坚固”,他们宁愿把大把的钱扔进那象征诚意的不见底的“香火箱”里,而不愿意整修他们出生地的村道或小学。等到年节祭祀时间,“石庙”外聚集了富商、本镇的名流士绅,在外地任职的官员或本镇的“把手”(行政领导)们,正所谓人山人海,祈求上苍保佑他们:生意兴隆、步步高升、身体健康、、、、、、、、、、这样做似乎也使得他们更加心安,就像头顶多了一把天然的保护伞。官员们也许更加的胆厚,手段更加高明;商人们也许“戏法”更多,来自的行政的干预更少等等。是啊!他们就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不是道他们是否记得他们只是这地球上平凡的一员。

上一章 返回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小说
魔临我真不是仙二代吞噬星空我的绝色总裁未婚妻牧龙师踏星百炼飞升录重生之最强剑神我的1978小农庄天涯客
相邻小说
大明镖局大唐第一家丁签到大恶龙从吞噬开始掠夺诸天造化武皇维度之永恒陨落仙朝杀手房东俏房客元帅他不同意离婚一心同体吧,光之超人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