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无错小说网

m.wcxsw.org

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高指示
上一章 返回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第一卷风雨飘零

双方都有计较,双方都有打算,那自然是势弱的一方吃亏。

尤其是崇祯皇帝这个穿越者,明白宗教的性质,更是严加提防。

自古以来,宗教问题无小事。

崇祯皇帝如此大张旗鼓对付天主教绝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儿戏。

事实上在民间,天主教已经开始影响着大明子民的信仰,在南方,开始有汉人加入天主教。

在士林,在朝堂,甚至连皇宫大内,都有部分官宦加入。

这是一个危险的开端!

当年那个强大的元朝,何尝不是宗教的兴起动摇了蒙元的根基?

而在临近的倭国,有四分之一的倭民转而信仰天主教,几乎掀起一股欲灭本地佛教神道之势。

如果不是倭国出了一个丰臣秀吉,看见苗头不对,大肆屠杀天主教徒,估计倭国早晚离凉凉也不远了。

大道理崇祯皇帝是不懂的,可他知道,首先要满足大明老百姓需求和利益,这才是获得国民支持的群众基础。

其他的一切空话假话都不过是海市蜃楼。

在大明,要是弄出一个什么一等洋人四等汉的说法,崇祯皇帝觉得他肯定要凉凉,华夏也要凉凉。

毕竟,在华夏在大明,还没有任何势力和力量能够取代主体民族——汉族。

若任由极端宗教扩散,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一倒,遭殃的将是我们所有的大明老百姓。

谁要是矮化汉人、打压汉人,谁就是在祸害大明?

千年之争,拼的是民族的传承与精神!

华夏为什么能屹立几千年的兴衰风雨而不倒,那是我们有信仰,信仰自己的祖宗。

我们为我们的祖宗而骄傲而自豪,因为,他们替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精神。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所以,历朝历代,无论是家庭还是国家,都有自己的祖训。

因为一代人,是无法完成宏图霸业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在不断的积攒中继续交给下一代人。

而西方的宗教,是叫你不要信仰自己的祖宗,不得祭祖。转而去信仰他们的祖宗,去祭他们的祖。

这是要从根子上,彻底断绝华夏的传统,刨了华夏的祖坟。

后世具体的例子也有,譬如湾湾和港独,因为被洗脑成功,认为自己没有祖宗了,也不承认是中国人,正叫嚣着要独立。

其实,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怕什么敌国外患,就怕自欺欺人,就怕在自我麻痹中灭亡……

有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崇祯皇帝又怎么能不重视?

依据双方的口头协定,崇祯皇帝把天主教分散在大明各处,大大小小的几十名神父全部集中到京城,统一送去翻译书籍。

并且,每名神父外出都有锦衣卫跟着,美名其曰为保护。

当然,这也引起龙华民和其他神父的抗议。

不过,抗议无效!

面对锦衣卫的回报,崇祯皇帝回答得很坦然很直白,愿意留下就留下,不愿意留下,就滚!

但是,他们不能带走片纸。

书籍,是最宝贵的财富。

而京城中,最近帝都的老少爷们表示很乐呵乐呵。

生活节目很丰富,舆论话题很劲爆,视野角度很震撼。

西四牌楼的菜市场上,最近每日刀光闪闪人头滚滚,都是朝堂六部贪腐的大佬官员,让人看得解气又刺激。

时不时传来锦衣卫又出动了,某某大佬府邸被查抄,某某大佬要凉凉的超级劲爆话题。

随之而来的是,教坊司名下的某某楼,又有新来的犯官女眷,长得花容月貌,我见犹怜,老兄可下手否?

也有一些罪行较轻的,全家老少尽数流放岭南。

他们在刑部衙役的押解下,一步一回头,眼含热泪离开这个大明最富庶的京城。

当然,也不是只有这些单一内容。

兵部衙门门口,京营在此长期招兵。

听说朝廷下了血本,开出让人眼红的粮饷。

一入京营,吃穿不愁,每月有三两的纹银。若能通过训练考核,饷银立马翻倍。

只是,要求很高。

不仅要三代耕作身家清白,还要身体健壮勇武有力,愿意为皇上流血牺牲才行。

因此,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只有不到两万人有机会获得进入京营。

这些大大小小的消息,京城的老少爷们不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而是从朝廷开办的大明皇家周报获得。

这,无疑非常具有权威性。

也因此,京城的老少爷们纷纷竖着大拇指称赞天子称赞朝廷,认为皇上这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

因为,大明皇家周报的内容既有朝堂的时事政事,也有关于农事的一些介绍,还有朝廷的惠民政策。

总之,这里面五花八门,囊括的内容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不管是谁,只要掏出三个铜板就能买回去阅读收藏。

当然,这是对于读书识字的人来说。

不过,不识字也没关系。

皇上已经替他们这些小民想到了。

京城里有很多破落的老童生和穷酸秀才,他们屡试不第,科举无望,平日里都是在街头给人抄写书信什么的混些银钱糊口。

如今,他们迎来了为朝廷为皇上效命的机会。

司礼大太监曹化淳把他们招募过来,分配到京城大小的茶楼,有一个算一个,每天为百姓读大明皇家周报的内容。

大家把他们叫读报人,也叫讲读人。

因为,他们会点评几句,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香港的一档节目,有报天天读。

应该说,这个举措受到京城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茶楼老板的喜爱。

茶楼原本是说拉弹唱的地方,只是更新的内容毕竟有限,茶客们听久了,也听烦了。

而大明皇家周报的推出,无疑让百姓得到朝廷最新消息。

上午的时间,依旧是说书先生或者唱曲卖艺的伶人,下午则是这些读报人的时间。

譬如此刻,城南东角,陆羽茶楼里,一个读报人正在讲读崇祯皇帝的告民书,“朕仰承天道,俯御万方,念此军民,谁非赤子?

……”

读完之后,讲读人放下手里周报,语速不急不慢解释道:“皇上仁慈,对于西北被裹挟的百姓既往不咎。

而且还从大明外藩手里借粮,用于弥补朝廷粮食不足之处。

如今,距离大明最近的朝鲜,五万石粮食已经通过海路抵达天津,即日将转运到西北,交由当地官府用于赈灾。

这次皇上下了严旨,若有官员中饱私囊,一律满门抄斩!

而南洋诸番那里,粮食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待日后运到大明,朝廷将确保常平仓的粮食充足,用于九边战事支出。”

两条消息相互结合,读报人稍微一两句整合,立马把崇祯皇帝亲民爱民之心和解决的具体举措说得明明白白。

台下的京城百姓闻之,既兴奋又感动。

兴奋朝廷渐渐有起色,感动皇上心里时时刻刻为大明子民着想。

只是朝廷贪官污吏太多,败坏国体。

“这些该死的贪官,就是该杀!最好诛了他们九族!还是天子圣明仁慈,心里想着俺们这些苦哈哈。”

四周的百姓纷纷点头赞同,说这话没毛病。

不要怀疑曹化淳这老货的忠心,这些读报人都是事先经过培训,一切有利于巩固提升崇祯皇帝高大形象的话,都会解读一番,然后传递给京城百姓。

读报人见下方议论实在热烈,拿起桌上镇条轻轻敲两下,待嘈杂声渐低,口里方才说道: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皇上针对前几日夷人教堂被砸,亲自撰文写了一篇《咱们有祖宗》。”

此话一出,茶楼里剩余的一点杂音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京城老少爷们肃声倾听最高指示。

开什么玩笑,这件事大家可是密切关注的,属于时事热点,也关乎皇上他老人家对于信教一事的态度。

反应不错,读报的老童生微微浅笑,端起茶水,轻呡一口,然后抑扬顿挫的读道:“泱泱大国,千年传承,延续至今,始有先祖,方有我辈。

故而,先有中国之地,方有中国之气,再有中国之人。

有了中国之人,再有中国之道德,有了中国之道德,再有中国之文化,有了中国之文化,再有中国之礼仪。

礼仪成,而华夏昌。

自此,华夏先祖历经磨难,血火融合,出黄河,至瀚海,上辽东,下长江,纵观桑海,历千年沧桑,方有如今巍巍大明帝国。

这一切,何其不易矣?

自古以来,中华有华夷之辨,也是文化之防。

今西夷远渡重洋,来到大明传教,涉及中西双方文化冲突。

朕惟愿汉家儿郎感怀先祖之不易,谨记华夷之防。

望朕之百姓,须知人生一世,岁历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却难得百年。

然华夏之长,星辰大海,不仅经历数千年,还要源远流长继续下去。

信教一事,朕不想多说,唯有一句,我们有自己的先祖!”

读报人刚刚念完,还没有点评,台下已经连连大叫好,此起彼伏。

更有文人慷然而叹:“简而言之,不相信先祖之人,皆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寡廉少耻,败德离道之大恶。”

应该说,这篇文章,崇祯皇帝已经把意思说得很明白,也符合时下民意,自然是叫好声不断。

如此劲爆的消息,很快就引起百姓们的热议。

“就是,咱们大明有自己的国教道教,真不明白那些信天主教的人怎么想,难道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老兄有所不知,其实好多人是冲着信教的三两纹银而去,小弟认为他们内心却是未必真信。”

“那朝廷上的那些官老爷又怎么说,他们可不会贪图这点财物?”

“这就不知道了,或许是图个新鲜吧?”

……

如此之言,在茶楼里探讨不绝。

而这里面的议论,自有锦衣卫的探子暗中抄录下来,送呈崇祯皇帝御览。

“看来民心尚可,是时候需要来个道士下山了。”

崇祯皇帝缓缓放下手里的密奏,喃喃自语一句。

他现在面对中国佛教的颓废,儒家思想的虚伪和天主教的兴起,毫无疑问,他只能选择扶持相对温和的道教。

另外,这时的道教是大明的国教,太祖朱重八就自封为道教的守护神,真武大帝。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他们遍布大明全境,在大明二都北京和南京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而纵观整个亚洲,南亚各国及印度、西亚、中亚乃至阿拉伯,全是宗教的天下。

这个宗教攻击性太强,难免令人有些怕怕,需要抑制啊。

“皇爷,首辅大人来了。”

“宣!”

片刻过后,大明的老大和老二就聚首一起,商讨国事。

“温爱卿,如今百废待兴,国家财政匮乏,你看哪里还有可以下手的地方?”

跟温首辅已经很熟了,崇祯皇帝也没有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问道。

“皇上,臣觉得,现在的地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对百姓的敲诈勒索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再在穷苦百姓身上捞钱,那就像在干透了的柴木上浇油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能燃起滔天的大火,将大明大好河山烧得一干二净。

今年,皇上停止了辽饷的加派,依靠着对贪腐的清算,得到了一大笔财富。

然而这一大笔财富也就只能勉强撑到明年,需要新的抄家对象。

北有晋商,皇上已经在布局。而南有徽商,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温体仁思索片刻,把今年的局势稍微回顾一遍,最终提出意见。

“爱卿快说一说?”

崇祯皇帝对晋商了解,那是因为八大晋商卖国之故,可对于徽商,虽然知道他们富有,可具体情况就不知道了。

如今见温奸相提到徽商,眼前一亮,急忙催促。

这老家伙,若不是胸有成竹,是断然不会发言的。

“回皇上,臣最了解的就是徽商。

江淮一带,最富的是盐商,为富不仁的是盐商,坑国害民的还是盐商。”

温体仁轻捋颌下长须,徐徐说道。(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小说
重生之最强剑神踏星牧龙师魔临我真不是仙二代我的1978小农庄我的绝色总裁未婚妻吞噬星空地球上线百炼飞升录
相邻小说
我在后宫辣手摧花大明王朝1500长生路行西游人在天庭永不加班末世全能法师摸骨村医摸骨搞化学的不能惹摸骨神医我在名侦探世界打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