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无错小说网

m.wcxsw.org

第四十九章 所谓地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从十二岁看水浒传,穿越时二十七岁,如果再加上穿越后的二年,扈三娘是他潜意识里梦寐以求十七年的女人。这番终于得到了这位绝色巾帼,遂了多年的愿望。

但喜得心目中女神的愉悦心情并没有保持很久,就被残酷的现实给打击的心灰意冷。

组建部队容易,有钱有粮有口号就能拉起一支军队;创建制度容易,照抄后世的一些编制略作修改推行下去就好了;其他的大部分事情,都因为他是穿越分子而显得异常容易。

但在将梁山义军和大宋百姓带往何处,这一点让他异常迷失。

当卢俊义来到北宋末年之后,他理想的人生道路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排除一切万难,将深陷在地主和官僚双重压迫下的人民群众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然后再提前九百年为中华民族洗涮或者说避免以后的厄运和耻辱。

但是他发现第一件事情就异常困难,而第一件事情的成败却决定着第二件事情的成败。

通过轻度土改时的情报调查,他发现除了有少于二成的地主是极端可恶不可饶恕的之外,剩下的地主并不是像在中学政治和历史课本上所讲的那么可恶。

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和其他大多数在后世耳熟能详的贤臣,但他们同时也都是大地主和大官僚的集合,即便那个最清廉的包拯和岳飞也都是家有良田上千亩。连同归顺于他卢俊义的宋末贤臣张叔夜、侯蒙、宗泽等文臣和大部分武将本身都是地主,大部分都有数千亩地,有些甚有上万亩田地。虽然他们光有田地,但他们并不是像课本上所讲的那般无恶不作、欺男霸女,他们并不是依附在广大佃户和自耕农身上的吸血虫,相反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进程的往往是这些精英地主阶层,抵御女真和蒙古入侵的主力也是这群地主阶层。

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间,包括宋代其实一直都是重农轻商的小农经济社会。宋代之所以给人重商印象,是因为朝廷鼓励工商,但人民的潜意识还是重农轻商。这时人们的观念,与现代人大不相同。那时没有银行,银钱放在家里,怕偷怕抢;存在私人票号里风险很大,不放心;那时工商业不甚发达,人们压根儿瞧不起商人,不愿意投资兴办实业。“要想家业稳,作田是根本”,因此,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头脑里,有了钱之后的第一个念头便是“买田”。田是不动产,偷不走,抢不去,年年增值,死后传给子孙,家人就不会饿死了。

因此,在外地常年做官的,积攒了一些俸禄,或在外地经商发了点财的,回到家乡第一个举动就是购买大量田地,收租做地主。然后有些自耕农勤劳俭朴、聪明好学、善于经营,一辈子省吃俭用,有点积蓄便买田,土地渐渐增多,慢慢上升为中农、富农,积攒土地最多的,能达到中、小地主的水平。而前两种地主的后代往往会送子弟读书,便成了耕读传家或书香门第,拥有良好的家教和社会声誉,家族子弟也甚有败家子,就可将家业守住或壮大,然后代代相传。像家中田产这样来的地主一般也甚少仗势欺人、欺男霸女、鱼肉乡里之举。

卢俊义的后世,即叫做卢冲的那一世,祖上也是地主。记得他爷爷告诉他,清朝乾隆年间黄河发大水,他十世祖从外地逃荒到了河北,开始给当地一个地主做佃户,忽然有一天他这个玄祖在地里刨出了一块金子,玄祖便将这块金子献给那位地主。可那位地主很仁义,说是你刨出来的就是上天赐予你的,你就该拿它置点田产,不要再做佃户了。结果玄祖就按照那位好心的地主指点买了田地,辛苦经营,后来又陆续开了药铺做起了生意,生意上赚得钱再来买地,久而久之卢家田地最多时候足有十几万亩,半个县的地都是卢家的。不过好景不长,后来鸦片兴起,家族中许多子弟抽起了鸦片,便将家产败光,全家沦为贫民。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土改时候因祸得福。

卢俊义在北宋这一世,他家族的兴起纯粹是依靠辽宋之间的贸易,从大宋贩卖点丝绸、陶瓷、茶叶或者食盐到辽国,再从辽国买些牛羊马匹贩卖到宋国,等靠着贸易赚到一点钱就开始在大名府购买田地,置业兴家。随后的几代子弟不是经商就是读书,家庭教育甚好,也就没有出现什么败家子,家业一直传承到卢俊义这一辈。

从卢俊义此生后世的遭遇来看,他对那种在中学课本里大肆批斗的地主阶层根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而且他渐渐地觉得导致中国日渐腐败沦丧的并不一定都是地主阶层的错误。

正如每一个团队里,既有好人,也有坏人一样,毋庸讳言,也有靠欺行霸市、高利盘剥、贪污抢劫而上升为地主的,但这种人毕竟是极少数。北宋时期儒家学说“仁义礼智信” 大行其道,社会舆论对不道德的行为大肆伐挞,大家都瞧不起走歪门邪道发了财的人,“戳他的背皮”,耻与为伍。因此,一般人都自觉或不敢走邪路。这个时代,头脑简单,思想单纯,信奉神佛的占百分之八、九十。人们不敢做坏事,生怕自己偶有不慎冒犯神灵被打入地狱。总体说来,在皇权统治下,通过儒家道德的宣扬教化,佛、道等宗教信仰的流行以及“有神论”的制约,大多数时候,社会是平静、安定的。贫者安贫,富者乐善好施,相互依存,长期和平共处,没有那种“你不死,我就活不下去”的“阶级斗争”之说。

卢俊义记得他在现代问过曾经历旧社会的爷爷一些关于地主的问题,爷爷的答案跟那课本也迥然不同。爷爷承认,地主中有坏人,但地主不全是坏人;相反,其中绝大多数将近八成以上的地主,都是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好人。

到了北宋末年,卢俊义渐渐发觉。那些地主们青少年时期大都受过严格的教育,是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读的是《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思想,深入骨髓。八成以上的地主怜贫恤老、救济鳏寡孤独、助教兴学、救灾赈灾、修桥补路、兴修水利、调解纠纷、倡导文化活动(舞龙灯、赛龙舟、唱大戏等),举凡农村中一切需要钱、物的公益慈善事业,都由他们带头发起,热情赞助并充当捐资、献物、出力的主角。

而经过十年寒窗进入官场的,大多数是地主家的子弟。因此,这时的地主阶层,集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于一体,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的主流。

许多科场失利、无意于仕途的读书人,回到乡梓后,因其品德高尚、学问丰富、主持正义、办事公平,往往被推举为地方领袖,掌握着村、乡、区的地方事务的管理权。而北宋时期的政府既没有“社会救济”概念,又没有过问地方事务的经济实力,因此大量地方事务便责无旁贷地落在本乡本土有声望的富绅地主的肩头上。兴办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大量资金,光凭空口叫叫喊喊,是没人信服你的,关键时刻要带头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来。有声望的富绅带头捐了巨资,人人跟进,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才能募集到大量资金,才能办好地方事业。那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乡村,都有德高望重、公益事业心强的地主,带头捐资。

其实,平心而论,封建社会里地主将土地出租,解决了贫苦农民的就业问题,与资本家办工厂给城市贫民提供就业机会,与后世外资进入中国解决城乡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一码事。地主收租是土地投资的回报,工商企业利润提成是资本的回报,同样是一码事。从那些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也是如此,地主提供生产资料,地租就是佃户的剩余价值。卢俊义后来也知道那刘文彩和周扒皮的故事都纯属艺术加工,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政治目的。

而梁山义军那原有的一百零八名好汉,除了陶宗旺是庄户出身,剩下的全部都不是农民出身。有三分之一是军官、地主、富绅,但剩下的大部分则都是无业流民、小偷、地痞流氓,换言之,梁山起义并不是什么很有正义性的农民起义。

在设置政权,安排官员的时候,卢俊义就深深感觉到手下这些将领,因为他们的阶级和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得他们大部分都不适合治政,能够去治政的都是地主阶层出身的。剩下的人物,他们也许能作战,也许能斗争,但他们搞不清楚卢俊义的政治主张。这是卢俊义深切的忧患,他不能指望带着这帮人就能取得天下进而治理天下。

卢俊义那满脑子被后世填鸭子教育灌输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在现实中变得毫无说服力。

刨除蔡京、高俅、祝朝奉等少数民愤极大的大官僚、大地主之外,比起后世那种靠着官商勾结囤积大量土地谋取暴利的开发商(后世地主)和那些热衷于跟开发商交朋友喜欢寻租的官员,宋朝大部分的地主和官僚简直都是圣人,何况宋朝相当一部分地主和官僚都曾留下了传颂千古的美丽宋词宋诗,后世那些地主官僚只知道用自己拙劣的题词污染墙壁。(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章节报错 下一章
热门小说
地球上线天涯客牧龙师百炼飞升录魔临重生之最强剑神吞噬星空踏星我的1978小农庄我的绝色总裁未婚妻
相邻小说
轮回诸天做圣师万代圣师大道圣师洪荒之求道为石上古神皇梁山终结者苍穹之上顶级气运:带领家族去修仙原来我生而不凡美漫从提问钢铁侠开始
同作者其他书
黄金控 大圣传人在都市 重生吕布一统三国 定国